电影《鸿门宴》的热映,让我们领略到了片中民族化元素应用的独特魅力。《鸿门宴》将国粹围棋引入其中不仅用范增和张良在鸿门一宴上的棋局博弈来推进情节发展还用棋局把故事推向高潮更用棋局收尾甚至整部影片也是“一盘很大的棋”而片中的棋手即是刘邦与张良、项羽、范增、萧何和樊哙等也都作为“棋子”悉数登场。
作为“西洋镜”的电影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化风格的勃兴。电影民族化主要是从同一民族的影视作品中所概括出来的那些共同特征。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电影作品的鲜明标志是各民族电影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表现本民族生活内容与形式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特征。对于电影民族化有许多不同的界定,有的从理论着眼,也有的从创作入手,从而使电影民族化的内涵从宏观的理论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操作都得到了充实和丰富。有人认为电影民族化就是作品中大量使用民族地方语言或者是创造符合老百姓欣赏习惯的艺术方式。也有人认为电影民族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美学传统。还有的人认为电影民族化是吸收融化外来文化的东西。
总之电影民族化应该主要体现充分反映民族的人格价值意识、体现民族的道德观念、展现民族的审美经验。所谓民族的人格价值即是代表着集体的、民族的国民品格特质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显现所谓民族的道德观念是指一个民族受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的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而所谓的民族审美经验则是指集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心理的总和。具体来讲电影民族化指的是在批判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传统
在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艺术的过程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勃兴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创作上对于民族化的追求仍然没有止步。与此同时,在电影理论界也掀起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两次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热潮。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将电影民族化作为一个涉及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争。由于西方的思想和电影理论的传入,使得国内电影工作者对于电影美学观念、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呼声日益强烈。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影业受长期极左思潮影响后面临着复苏的现实。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第一次关于电影民族化的大规模理论探讨兴起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大力倡导向世界电影学习追求电影的民族化。文章认为向世界电影学习与电影民族化并不是对立的向世界电影学习
..............................................................................
[1]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北京:电影艺术,1979(3).
[2] 电影民族化问题讨论编者按[J].北京:电影艺术,1986(10).
[3] 袁文殊.电影的传统与创新[J].北京:电影艺术,1987(6).
[5] 张维安.电影民族化的口号应该缓提[J].北京:电影文化,1981(1).
[6] 罗艺军.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J].北京:电影艺术,1981(10.11).
[7] 邵牧君.“异中有同”辩[J].北京:电影艺术,1985(11).
[8] 路海波.电影“民族化”质疑[J].北京:电影作品,1985(1).